借互聯網思維轉型應回歸商業本質
發布時間:2018-10-29企業發展的本質是什么?毫無疑問,企業發展最終靠產品。只有不斷為客戶創造產品并實現價值,企業才能實現永續經營,這也是企業從互聯網思維回歸商業本質的核心。不難想象,企業有了好產品,有了打造好產品的機制和環境,有了打造好產品的人才隊伍,必將在市場競爭中戰無不勝。
互聯網思維并非萬能
手機是現代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通信工具?,F在市面上的手機品牌真是百花齊放,除了蘋果、三星等外國品牌,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也在不斷崛起。華為先是通過“瘦身”逐步淡出低端手機市場,進軍中高端市場,后是傳出每年向蘋果收取不菲的專利授權費,并與三星展開專利大戰。市場調研公司ID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5.8%,高出蘋果3.7個百分點,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再看看小米,在雷軍倡導的互聯網思維指導下,小米手機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手機銷售量達到9240萬部,重回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五位;2017年實現收入1146億元,較上年增長67.5%;2018年上半年,小米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9.3%,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品牌商。是什么讓華為做到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又是什么使小米續寫神話?
近年來,互聯網經濟大潮洶涌,新思維、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互聯網思維成為社會上最熱門的話題。有的企業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取得了一時的成功,卻也因此產生幻覺,以為互聯網思維就是“萬能藥”,而忽視了做企業最根本的東西,有的企業誤入歧途,其結果之慘痛可想而知。
不可否認,小米抓住了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終端轉變的機遇,通過互聯網營銷打開了中低端市場,重視網絡口碑傳播效應與客戶體驗,迎合了新興消費群體的行為偏好。然而,這種營銷模式變革很容易被效仿,所謂“互聯網思維”并非核心競爭力,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還要回到商業本身。過于重視營銷而非技術創新,讓小米既無法擺脫高通對其芯片的控制,也難以在專利上打開局面,開辟海外市場;加上其所擅長的饑餓營銷和注重“性價比”策略被后來者抄襲,導致從先發優勢變得十分被動。小米亦步亦趨模仿蘋果玩生態圈、粉絲經濟,卻忽視了蘋果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不斷創新的實力。如果沒有技術創新的強大核心競爭力,就無法建立起別人難以攻破的生態圈,而那些用低價吸引過來的粉絲也并不忠誠,這些都是小米曾經一度跌出全球智能手機前五位的主要原因?!爸獝u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2017年,小米通過推出自主研發的澎湃S1處理器、大力發展小米之家、發布小米6等多款終端等措施,逐步扭轉頹勢。如今,小米手機穩坐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四位,并于2018年7月9日成功在港交所實現IPO上市。
華為進入智能手機領域只有幾年的時間,如今華為智能手機取得強勁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客戶導向,加大研發投入,強化自主創新,追求產品質量。正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所說:“我們必須做世界第一的產品?!比A為每年拿出總收入的15%用于研發,在通信技術方面積累了三十多年,才能在今天所向披靡,在最能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領域更是揚眉吐氣,擺脫我國高科技企業總是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真正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華為和小米對企業轉型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能神話互聯網思維,而要切實回歸商業的本質。互聯網最核心的本質是“去中心化”和“服務消費者”,因此,對任何企業來說,一方面,要學習理解新的互聯網本質;另一方面,要立足企業自身特點,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如何打造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如何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如何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如何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如何推進企業管理變革和創新。
打造優質產品與服務
互聯網經濟確實有一些新理念值得借鑒,如減少中間環節、重視用戶反饋、以互聯網平臺實現與外部連接等。但也不能過度夸大其作用,一味玩噱頭,忽視了筑牢技術、產品、服務等根基,那恐怕難逃失敗的厄運。但我們知道,不管什么時代,做好企業沒有捷徑可走,歸根到底要靠實力說話、靠產品說話。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沒有競爭力強的產品,企業很容易變成沙上建塔,成功來得容易去得也快。如今,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無論怎樣,企業發展追根求源還是要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什么是商業本質呢?商業本質就是消費者需要差異化的產品和良好的體驗。如客戶申請安裝光纖就是為了獲得極速上網的體驗,購買空氣凈化器就是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等等?;貧w商業本質的根本就是做好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
回歸商業本質,要求企業一切經營工作都要圍繞打造杰出產品這一中心有效開展,要切實解決阻礙圍繞這一中心工作的矛盾和問題。為此,要建立以打造杰出產品為核心來推動企業轉型變革,重點應從組織架構、研發體系、客戶洞察、生態系統建設、資本經營、人才隊伍以及企業機制體制創新等方面著手,為打造杰出產品創造條件。比如,建立清晰的以產品事業部或專業公司為顯著特征的組織架構是正確選擇。阿里、蘇寧等成立了眾多事業部或專業化公司,無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組織架構的變革。海爾通過人單合一、化大為小、打造創客平臺,如今共有3000多個自主經營體,海爾平臺上有200多個創業小微,有超過100個小微年營收過億元,41個小微引入風投,海爾通過量化分權,充分調動自主經營體和小微企業的積極性,使海爾更有創新活力和競爭力。
回歸商業本質,打造杰出產品,更需要企業推進“品質革命”,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發揚“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下大力氣在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千方百計做好產品,全心全意打造精品,以制度保障產品品質,打造優質品牌。
近幾年來,我國電信運營商加快企業轉型步伐,但從轉型成效來看并不顯著,收入仍處于低速增長,而且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連接型業務和流量增長拉動,創新型業務發展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然而,在實踐中,運營商都在順應互聯網潮流,互聯網公司流行的熱詞和做法運營商都在做,如互聯網思維、迭代開發、跨界融合、O2O、“互聯網 ”、戰略聯盟,等等。但從結果來看,成效不太顯著,運營商在資本市場表現一般,缺乏領先的差異化精品,創新型業務發展差強人意,員工缺乏創新動力,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運營商要改變這一狀況,最根本的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做好產品才是良策。
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要實現永續經營、基業長青,必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危機感,自覺運用互聯網思維,回歸商業本質,堅持以打造杰出產品為核心來帶動企業轉型變革的總體思路,切實把握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機遇,聚焦重點領域,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求變,注重實效,著重從客戶洞察、商業模式創新、自主研發、生態系統建設、資本經營、人才隊伍建設、機制體制、企業文化等方面系統推進。我們相信,只要勇于創新、攻堅克難,企業一定能為客戶創造更好的產品,一定能發展得更好更快更強。(來源:人民郵電報社)
上一篇:國際工業互聯網最新進展及分析
下一篇:知識產權法怎樣跟上人工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