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期 總量超27萬億元 就業人口1.71億
發布時間:2018-04-174月12日,“數字經濟推進方陣成立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8年)》發布大會”在北京召開。
4月12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8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步入黃金期: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2.9%;數字經濟拉動就業作用顯著,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達到22.1%;我國數字技術創新取得跨越式進步。
發布會上,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就數字經濟的外延內涵、研究測算方法、我國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解讀,得到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地方政府部門、國際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高校和企業的與會專家的廣泛認同。
數字經濟增速顯著跑贏GDP
2016年9月,杭州G20峰會通過《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創新增長藍圖的一項重要議題。白皮書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產業部分,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二是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即傳統產業由于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豐富要素供給,以網絡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產出效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意義重大,機遇難得。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經測算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于當年GDP增速,占GDP比重達到3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是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最新發布的數字表明,互聯網行業增加值首次超過基礎電信業,占信息通信服務業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7年的52.6%,成為信息通信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融合部分規模為2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9%,融合部分占數字經濟比重由2005年的49%提升至2017年的77.4%,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提升至2017年的25.4%,融合部分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79.2%。
數字經濟測算方法演進方向趨近
衡量數字經濟的研究是否成熟,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數字經濟規模的定量測算是否達成共識。
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貢獻度的研究由來已久。美國麥肯錫公司提出iGDP,統計加總了創造、使用互聯網網絡和服務的個人消費、公共支出、私人投資和貿易差額。研究表明,2013年,中國的互聯網GDP占GDP比重的4.4%,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波士頓咨詢則提出e-GDP概念,統計范圍比麥肯錫的大,評估所有與ICT設備創造生產、服務提供和應用相關聯的活動,包括個人ICT消費支出、企業和個人ICT投資支出、政府ICT支出、ICT設備出口凈值以及C2C消費支出。研究表明,2015年中國e-GDP規模為1.4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的13%。埃森哲不僅測算了“直接貢獻”,即ICT硬件、軟件等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還測算了“間接貢獻”,即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價值。
據魯春叢介紹,中國信通院采用生產法測算數字經濟規模,將數字經濟分成信息通信產業的直接貢獻,即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還有信息通信產業的間接貢獻,即信息產業應用到傳統產業上導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信息通信產業部分采用統計核算方法,即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服務業、軟件業的增加值之和。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則采用了“基于投入產出關聯的核算方法”進行測算,其基本原理是經濟產出是經濟投入的結果。即通過投入產出表中各行業ICT產品和服務的投入與行業產出的對應關系,測算了我國42個行業技術應用對行業產出的帶動,相比于埃森哲的13個行業多出了29個。
目前,有關中國數字經濟體量的測算,中國信通院的結果和埃森哲相近,比麥肯錫和波士頓的結果要大。專家分析,其差異的原因是取樣數據的全面性問題,麥肯錫只測算了數字經濟中互聯網GDP的規模,沒有測算融合部分的規模。波士頓測算了ICT直接貢獻的規模,融合部分只考慮了電子商務中C2C的交易額,對于規模龐大的高端工業傳感器、工業控制系統、關鍵工業軟件等融合類數字產品和服務,沒有納入其中。
中國信通院從2013年開展數字經濟研究,先后發布了多本有關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定量研究的白皮書,在數字經濟的研究測算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得到國內外研究機構的廣泛認同。這也使得麥肯錫等機構開始轉變研究重點,從宏觀研究、定量分析轉向更加注重數字轉型等方面的研究。
數字中國等新政帶來多重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這給數字經濟發展帶來三大機遇。
一是政策紅利釋放的機遇。近些年來,網絡提速降費、大數據、“互聯網 ”人工智能、分享經濟、工業互聯網、信息消費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正在推進實施,各地對數字經濟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二是產業轉型的機遇。摩爾定律與超越摩爾定律使產業保持強大的創新動力。以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引發軟硬件等核心技術體系升級,深刻調整產業格局。
三是經濟轉型的機遇。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加快,網絡連接、平臺支撐、軟件定義、數據驅動、智能增值成為主要特征,為數字經濟發展開辟巨大空間。數字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數字經濟帶動國內1.71億人就業
數字經濟就業是今年報告新增的內容。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表明,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已達到22.1%,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其中,信息通信產業部分就業人數2017年達到1175萬人,同比增長11.0%,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就業人數達到1.6億人,同比增長13.1%,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數字經濟帶動的就業包括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兩部分,直接貢獻部分是信息通信產業帶動的就業,間接貢獻部分是數字經濟融合應用帶動的就業。信息通信產業帶動的就業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從業人數,采用的是統計方法,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的相關統計數據。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帶動就業是傳統行業中從事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參照聯合國、OECD、IMF、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關于估算就業的“規模-勞產率”通用計算方法,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帶動就業人數為數字經濟融合部分規模(增加值口徑)與相關行業平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比例。
數字經濟拉動就業作用顯著。2012年,數字經濟新增就業人數為215萬人,占當年新增就業的17.0%。2016年,數字經濟新增就業人數為467萬人,占當年新增就業的35.9%。2017年,數字經濟新增就業人數為552萬人,占當年新增就業的40.9%。
服務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2017年約有1619萬人從事第一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工作,占第一產業總就業人數的7.8%。從事第二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數為5054萬人,占第二產業總就業人數的22.4%。第三產業數字化轉型吸納的勞動力約為12016萬人,占第三產業總就業人數的34.3%,成為當前數字經濟吸納就業的主動力。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存在四大瓶頸
白皮書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總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仍面臨一些制約瓶頸。
一是數字化基礎薄弱。我國制造企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廣大中小企業仍處于2.0階段。工業網絡標準、技術、產業基本被外商掌控,且標準眾多、互通性差,高端工業傳感器、工業控制系統、關鍵工業軟件等基本被國外壟斷。全球工業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標準協議全部由少數國外企業掌握,95%以上的工業以太網網絡設備市場由國外壟斷。工業控制領域95%以上的高端PLC市場、50%以上的高端DCS市場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外企業CAD、CAE、PLM等高端工業軟件占據了國內航天、航空、汽車等行業90%的市場。
二是平臺支撐不足。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樞紐、資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腦。2015年以來,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已超過150個。國際巨頭在工業技術、產品、經驗和數據等基礎上,打造“國際品牌高端產品先進平臺”的立體新優勢。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平臺商業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龍頭企業缺乏,核心能力薄弱,生態相對滯后。
三是安全隱患突出。線上線下融合,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從虛擬網絡空間向現實物理世界蔓延擴散。公共互聯網病毒、木馬、高級持續性攻擊等網絡威脅向制造、金融、交通、能源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傳導滲透,一旦遭受網絡攻擊,可能引發重大網絡安全事件,嚴重威脅經濟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此外,生產裝備由機械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演進,并將大量接入工業互聯網,會帶來新型安全風險,這些設備不僅是網絡攻擊的對象,一旦被控制,會成為攻擊源發動網絡攻擊,破壞力將被指數級放大。2016年美國發生大規模斷網事件,就是黑客利用僵尸網絡控制了大量攝像頭、打印機等聯網設備發動網絡攻擊。
四是環境有待優化。以平臺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新業態,給傳統政府監管模式帶來新挑戰。不規范經營問題凸顯。平臺經濟開創了“人人即商家、人人即媒體”的新時代,由于準入門檻低,經營者良莠不齊,網絡售假等不規范經營現象時有發生,侵犯消費者權益。數據保護風險加大。互聯網平臺匯聚海量用戶數據,數據價值不斷提升,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和非法利用、數據非法跨境流動等風險不斷增大,各類惡性事件頻發。(來源:人民郵電報社)